基础医学研究

  • DOK1重组腺病毒通过DOK1/AKT/SREBP1c信号通路增强BRL-3A细胞胰岛素敏感性

    蔡小玲;王春兰;哈小琴;

    目的:研究DOK1重组腺病毒(Ad-DOK1)对棕榈酸(PA)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肝细胞(BRL-3A)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溶剂组和模型组分别采用正常培养基、乙醇和棕榈酸处理BRL-3A细胞建立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并采用细胞葡萄糖摄取法鉴定细胞模型。对照组、空载组和腺病毒DOK1过表达组以正常血清、阴性病毒和Ad-DOK1(51257-1)转染胰岛素抵抗的BRL-3A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腺病毒的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法检测DOK1、IRSI、IRSII、p-PI3K、PI3K、p-AKT、AKT、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棕榈酸诱导6 h,细胞内2-脱氧葡萄糖显著降低(P<0.05),DOK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RSI和IRSII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PI3K/PI3K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AKT比值降低(P<0.05),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最佳MOI 60的DOK1重组腺病毒转染细胞后,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转染细胞内2-脱氧葡萄糖显著升高(P<0.05),DO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IRSI和IRSII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PI3K/PI3K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AKT比值升高(P<0.05),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Ad-DOK1可能通过调节AKT和SREBP1c增强BRL-3A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025年06期 v.40;No.231 68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多变量分析和机器学习的肺结节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胡鑫;姜永杰;石伦光;黑比衣洛;黄语嫣;蒋莉;

    目的:旨在开发一个稳健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针对肺结节恶性风险的预测模型,以提高肺结节恶性风险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并治疗的1 414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Meta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筛选与肺结节恶性风险相关的预测因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LR)进一步优化,确定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这些特征的8种机器学习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在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中评估模型性能。表现最佳的模型被用于开发列线图,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结果:通过Meta分析、LASSO回归和多变量LR的综合筛选,最终确定了10个关键预测因子,并将其整合至8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中。模型评估显示,LR模型表现最佳,在内部验证集中达到了0.843的曲线下面积(AUC)。此外,基于该模型衍生的列线图在外部时间测试队列中展现了较强的预测能力,AUC为0.770。基于列线图计算的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4个风险组,恶性率呈现出从低风险(0%)到极高风险(100%)的梯度分布。结论:本研究开发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评估肺结节的恶性风险,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风险分层工具。

    2025年06期 v.40;No.231 686-692+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睡眠障碍与胃溃疡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

    王娟;刘浩;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探究睡眠障碍(SD)与胃溃疡(GU)发病之间是否有潜在的双向因果关系。方法:通过IEU数据库获取暴露和结局的数据集,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IVs),然后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WME)、简单模式、加权模式进行双向MR分析。采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截距检验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IVW结果表明,SD与GU发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当SD作为暴露因素时,其正向MR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09,95%CI:1.004~1.015,P=0.001);当GU作为暴露因素时,其反向MR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97,95%CI:0.425~3.371,P=0.734)。进一步的敏感度分析显示,没有明显的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结论:MR分析发现,SD与GU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的单向因果关系,SD为GU的危险因素。

    2025年06期 v.40;No.231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临床医学研究

  • 达格列净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魏淑珍;魏宇鹏;胥庆华;张玉彩;

    目的:分析达格列净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慢性心衰(CHF)合并房颤(A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老年CHF合并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达格列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治疗前后的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5.08%)高于对照组(81.9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TnI、NT-pr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CHF合并AF的疗效确切,有利于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6期 v.40;No.231 699-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iTBS与1 Hz rTMS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周雪莹;徐德毅;尚方杰;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与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抑郁症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iTBS组(n=30)和1 Hz rTMS组(n=43),两组均接受抗抑郁治疗。此外,iTBS组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给予丛内频率50 Hz,丛间频率5 Hz,刺激强度为110%RMT,刺激时间2 s,间歇8 s,重复20次,共600个脉冲,持续200 s; 1 Hz rTMS组在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给予刺激频率1.0 Hz,刺激强度110%RMT,每日治疗20 min,每次治疗总脉冲数1 200次。两组患者每周相同的固定的时间治疗5次,治疗4周,共20次。于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老年抑郁量表(GD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连线测试A部分进行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HAMD-24、GDS评分均逐渐下降(P<0.05),且iTBS组低于1 Hz rTMS组(P<0.05);治疗4周后,iTBS组患者正确应答数高于1 Hz rTMS组(P<0.05),错误应答数、BSI-CV评分自杀意念强度及自杀危险得分均低于1 Hz rTMS组(P<0.05),TMT-A时间短于1 Hz rTM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TBS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改善抑郁症状,减少自杀意念及提高认知能力方面较1 Hz rTMS治疗存在明显优势,且未增加治疗安全风险。

    2025年06期 v.40;No.231 703-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刘同馨;侯永超;何鹏;张正辉;周述芝;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全身麻醉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ESPB下行胸腔镜单侧肺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艾司氯胺酮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n=49)和对照组(C组,n=48)。K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手术切皮前5 min予以艾司氯胺酮0.2 mg/kg缓慢静脉注射;C组患者予以K组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K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低于C组(P<0.05);术后24 h整体QoR-40评分及疼痛、情绪状态和身体舒适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C组(P<0.05);术后24 h NK细胞、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水平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ESPB应用于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切除术可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25年06期 v.40;No.231 708-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脑膜瘤分级与分型的诊断价值

    冀笑笑;吕海蓉;贾荣荣;赵凤;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分级与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n=78)和恶性组(n=20)。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MRI扫描及多模态MRI检查。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脑膜瘤患者、不同良性脑膜瘤亚型患者多模态MRI参数[脑膜瘤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局部脑血流量(rCBF)、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NAA/肌酸(Cr)、Cho/C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模态MRI对脑膜瘤分型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患者脑膜瘤区ADC值、NAA/Cho、NAA/Cr低于良性组(P<0.05);rCBF、ITSS、Cho/Cr高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对脑膜瘤分级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0.735、0.777、0.870,联合诊断的AUC为0.957。不同良性脑膜瘤亚型患者rCBF、ITSS、NAA/Cho、NAA/Cr及Cho/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I对脑膜瘤分级与分型的鉴别与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2025年06期 v.40;No.231 713-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尿足细胞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连欢;胡纯;邓旋;吴婷;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160例DN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依那普利、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AE)、尿白蛋白与肌酐之间比值(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并测定患者尿液膜蛋白(Podocin)、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UAE水平、ACR值、Scr、BUN均低于对照组(P<0.05),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尿Podocin水平、Nephrin和血清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患者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提高对DN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缓解足细胞损伤有关。

    2025年06期 v.40;No.231 719-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分析

    白红艳;李刘文;黄莉;

    目的: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同流出道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纳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不同心室流出道起源患者及右室流出道不同肺动脉瓣起源位置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参数。结果:102例患者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下壁导联R波正向,在aVL和aVR均表现为QS型。102例患者中左室流出道19例,右室流出道83例;其中肺动脉瓣上起源44例,肺动脉瓣下起源39例。右室流出道组R波振幅、最小RS时间(SRS)、类本位曲折时间(IDT)均低于左室流出道组(P<0.05)。右室流出道不同肺动脉瓣起源位置患者比较,肺动脉瓣上组Ⅱ导联及aVF导联R波振幅均高于肺动脉瓣下组,RⅢ/RⅡ低于肺动脉瓣下组(P<0.05)。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起源不同解剖位置患者的QRS时限、Ⅲ导联及aVF导联R波振幅、aVL导联Q波振幅、RⅢ/R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窦组QRS时限高于左窦组,Ⅲ导联R波振幅、aVF导联R波振幅、aVL导联Q波振幅、RⅢ/RⅡ低于左窦组与前窦组,aVL导联Q波振幅低于左右窦交界组(P<0.05);左窦组Ⅲ导联R波振幅、aVF导联R波振幅高于左右窦交界组(P<0.05)。结论:流出道起源存在差异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表心电图表现且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体表心电图参数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出道起源位置进行分析与判定。

    2025年06期 v.40;No.231 723-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麻醉状态下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对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观察

    叶旭彬;陈艳雅;郭晓玲;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状态下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McDonald术)对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行McDonald术的宫颈机能不全(CIC)患者为研究对象,从麻醉状态下选取71例患者纳入麻醉组;从非麻醉状态下选取113例患者纳入非麻醉组,每组根据宫颈长度≥10 mm、<10 mm进行数据分析。记录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母体并发症、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对于宫颈长度<10 mm的患者,非麻醉组住院费用少于麻醉组(P<0.05),手术时间短于麻醉组(P<0.05),新生儿体质量大于麻醉组(P<0.05)。对于宫颈长度≥10 mm的患者,非麻醉组手术时间短于麻醉组(P<0.05),顺产率高于麻醉组(P<0.05),早产率低于麻醉组(P<0.05),生产后非麻醉组转NICU率低于麻醉组(P<0.05)。结论:对于进行McDonald术的患者,非麻醉状态可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费用,且有助于降低早产发生率,改善新生儿结局。

    2025年06期 v.40;No.231 727-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牙列缺损患者采用牙周治疗联合正畸与种植多学科结合治疗的效果

    张春辉;郭建茹;冯妍;

    目的:探讨牙周治疗+正畸+种植多学科结合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牙周治疗+正畸+种植多学科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颅侧位X线测量结果[上齿槽座点到翼上颌裂平面的距离(A-PFP)、下齿槽座点到翼上颌裂平面的距离(B-PFP)、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OP)、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FH-MP)、上齿槽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ANS-Me)、上唇凸点至审美线的距离(Ls-E线)、下唇凸点至审美线的距离(Li-E线)]及牙齿功能(自制的牙齿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FP、SN-OP、FH-MP、ANS-Me、Ls-E线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咀嚼、发音、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治疗+正畸+种植多学科结合治疗牙列缺损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牙齿功能。

    2025年06期 v.40;No.231 73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硬性神经内镜术与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

    董西朝;王凤鹿;赵海康;荣波;

    目的:探讨硬性神经内镜术与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和内镜组(硬性神经内镜术治疗),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GCS评分,Markwalder分级及NIHSS评分差异,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内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即刻血肿清除率优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患者总手术时间短于内镜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GCS评分和Markwalder神经功能分级均改善(P<0.05),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内镜组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血肿复发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硬性神经内镜术与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均能有效治疗CSDH且神经内镜术后血肿清除率更高,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2025年06期 v.40;No.231 73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王立鹏;邢树山;张漫玉;马艳荣;肖磊;

    目的:探究老年结直肠癌(CRC)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骨髓抑制的相关因素,通过构建预测骨髓抑制的风险模型,识别老年CRC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骨髓抑制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102例行化疗老年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70例未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使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RC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化疗时间长、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联合用药化疗及血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是影响老年CRC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结果构建XGBoost模型,得出重要特征评分排前五位的为化疗时间长、NRS-2002评分≥3分、联合用药化疗及血清WBC、HGB下降,然后为年龄大、PLT下降,经ROC曲线评估XGBoost模型预测老年CRC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敏感度为83.36%,特异度为92.35%;经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化疗时间长、NRS-2002评分≥3分、联合用药化疗及血清WBC、HGB、PLT下降是老年CRC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XGBoost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6期 v.40;No.231 740-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硕;徐明义;

    目的: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治疗,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进行椎间盘切除术;研究组术后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下肢神经传导功能、腰椎功能、临床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ODI评分标准(ODI)、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β-内啡肽(β-EP)水平、下肢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JOA)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后,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降低疼痛程度,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2025年06期 v.40;No.231 745-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3D-STI参数联合血清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梁帅;赵美娜;王晓辉;苏玉芳;耿帅斌;杨晓青;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参数联合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6个月随访情况有无MACE发生分为MACE组(n=18)和非MACE组(n=64)。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CI术后超声3D-STI参数及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各指标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82例患者有18例发生MACE(21.95%)。MACE组LDL、cTnT及血清NT-proBNP均高于非MACE组(P<0.05),LVEF、GLS、GCS、GRS、GAS、旋转角度及旋转角度均低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OR=3.102)、GCS(OR=2.989)、GRS(OR=3.053)及血清NT-proBNP(OR=2.956)均是A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各指标联合使用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95.31%。结论:超声3D-STI相关参数GLS、GCS、GRS联合血清NT-proBNP水平可进一步提高A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

    2025年06期 v.40;No.231 75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心电图QTc及相关指标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于海珍;何鑫宇;白雄心;

    目的:探讨心电图QTc及相关指标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06例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3个月后患者预后分为预后不佳组(n=41)和预后良好组(n=65)。单因素或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TEMI患者预后的因素;ROC曲线分析动态心电图指标对NSTE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钙蛋白T水平、QRS时限、QTc间期、ST段压低占比及T波低平或倒置占比均低于预后不佳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QRS时限、QTc间期、ST段压低占比、T波低平或倒置均为N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RS时限、QTc间期、ST段压低占比及T波低平或倒置对NSTEMI患者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0.827、0.634及0.690,四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922。结论:心电图QTc、QRS、ST段压低及T波低平或倒置均可用于评估NSTEMI患者近期预后,且联合运用的评估价值更高。

    2025年06期 v.40;No.231 75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重症肺炎患者痰液性状、肺部炎症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郭晓霞;刘美兰;邢星;郑义;刘建康;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重症肺炎(SP)患者痰液性状、肺部炎症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106例S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痰液性状评分、炎性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痰液量评分及肺动态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改变时间、咳嗽、痰液性状评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降钙素原、呼吸做功及气道峰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5%与1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SP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及呼吸力学,减轻肺部炎症,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06期 v.40;No.231 759-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脓毒性心肌病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李鹏飞;林家福;袁舜;蒋智;

    目的:探究脓毒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56例脓毒性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建模组患者按结局不同再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建模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酸、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是脓毒性心肌病入院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预测价值曲线面积(AUC)为0.90,验证组预测价值曲线面积(AUC)为0.83,提示该模型在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临床决策曲线(DCA)结果显示,该模型中验证组及建模组的临床决策价值均优于“假设所有患者均死亡”(所有)及“假设所有患者均存活”(无)曲线。结论:预测模型实际、矫正曲线拟合度较好,接近理想曲线,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2025年06期 v.40;No.231 764-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穿刺点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继发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金将;陈为为;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穿刺点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继发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根据手术穿刺点不同分为额角组(采用经侧脑室额角穿刺,n=57)和枕角组(采用经侧脑室枕角穿刺,n=6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周认知功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二次手术调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角组患者术后分流管位置良好率高于枕角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枕角组(P<0.05)。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侧脑室额角及枕角穿刺脑室-腹腔分流术均能改善继发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认知功能,但经额角穿刺能有效提高术后分流管位置良好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2025年06期 v.40;No.231 770-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魏琼;饶睿;徐文艺;杨璐菱;鲁志力;李志鑫;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和单一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106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肺功能[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儿血清PCT、CRP、WBC、NE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EV1/FVC、PEF、FEV1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快速减轻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水平,且安全性高。

    2025年06期 v.40;No.231 774-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韦礼华;韦仕荣;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和他克莫司治疗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全身型MG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给予硫唑嘌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补体(C_4)]、肌肉功能[MG定量评分量表(QMGS)评分、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GC)评分]、日常生活功能[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18%vs.92.86%,P>0.05)。治疗后3个月及1年,两组患者QMGS评分、MGC评分及AchR-Ab、C_4水平均降低(P<0.05);ADL评分及IgA、IgG水平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QMGS评分、MG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唑嘌呤、他克莫司均可有效治疗全身型MG,恢复患者正常肌力活动,改善其免疫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均较低,但他克莫司短期内见效更快,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及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025年06期 v.40;No.231 778-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对下肢骨折伴深静脉血栓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及症状的影响

    韩新峰;霍景山;杨志林;

    目的:探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及症状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持续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均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继续治疗7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炎症、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疼痛[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下肢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9%vs.77.78%,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周径、VAS评分、下肢肿胀、肤色及条索状或结节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折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短期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急性期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患者炎症及疼痛水平,改善下肢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6期 v.40;No.231 782-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胎膜早破患者胎盘形态学和病理变化对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影响

    化金金;钟辉;龙璐雯;钟文娜;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患者胎盘形态学和病理变化对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PROM的产妇设为研究组;同期100例非PROM的正常产妇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胎盘病理学变化并监测妊娠结局。比较两组产妇胎盘病理改变及妊娠结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ROM的因素。结果:研究组产妇胎盘各病理变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3.00%vs.5.0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产妇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羊水过多、妊娠合并贫血、胎盘前置、引产或流产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胎位异常、多胎、生殖道感染及原因不明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位异常、多胎、生殖道感染均是导致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ROM受胎位异常、多胎、生殖道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患者胎盘存在病理学改变,会造成新生儿结局不良。

    2025年06期 v.40;No.231 78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依达拉奉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王倩;彭晓;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0例AICI后V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给予替奈普酶溶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4%vs.81.90%,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MSE及MoCA评分、血清VEGF及HIF-1α水平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及ADL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替奈普酶治疗AICI后VD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且有利于促进血管修复并抑制缺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2025年06期 v.40;No.231 79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腹腔镜根治术不同入路方式对左半结肠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应激指标的影响

    张云;赵冬雨;李頔;王晓娜;

    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网膜囊入路和中间入路不同入路方式对左半结肠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腹腔镜根治术的8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研究组(网膜囊入路)和对照组(中间入路),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 d的血清炎症因子及应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腹腔镜游离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炎症因子和应激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hs-CRP、IL-6、TNF-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入路方式下腹腔镜根治术对左半结肠癌患者的影响不同,相较于中间入路,网膜囊入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腹腔镜游离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应激指标的影响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2025年06期 v.40;No.231 795-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显微镜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比较研究

    吴小聪;彭宗军;游潮;陈辉;

    目的:探究显微镜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夹闭组和介入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周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评分(GOS)]。结果:介入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均低于夹闭组(P<0.05);术后1周,介入组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均低于夹闭组(P<0.05),CGRP水平高于夹闭组(P<0.05);术后1周,介入组患者血清MMP-9、TNF-α、HIF-1α水平均低于夹闭组(P<0.05);术后6个月,介入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夹闭组,GOS评分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能有效修复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及脑神经损伤,降低炎症反应。

    2025年06期 v.40;No.231 799-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短篇与个案

  • 局部晚期胸腺鳞状细胞癌行胸腺扩大切除并大血管置换1例

    雷雨濛;杜小军;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胸闷伴偶发胸部隐痛半月余”于2023年6月29日入院。入院前胸部增强CT示前上纵隔偏左见一团片状混杂密度影(图1),大小约6.3 cm×5.1 cm×5.8 cm,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持续性强化,内见小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影,与邻近大血管脂肪间隙消失,与心包关系紧密似有侵犯,左侧头臂静脉内见团片状低强化充盈缺损(约2.6 cm×2.1 cm)(图2),考虑恶性胸腺瘤并左侧头臂静脉癌栓形成。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诊断为恶性胸腺瘤,cT3N0M0ⅢA期(AJCC/UICC第8版)。于2023年7月11日行开胸探查胸腺肿瘤切除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

    2025年06期 v.40;No.231 803-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护理

  • 八段锦联合全病程护理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及疾病复发的影响

    胡蓓莉;房圆;付聪;沈飞;朱佳红;琚明亮;朱翠芳;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全病程护理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及疾病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12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4个月的全病程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采用全病程护理干预联合30 min/d的八段锦锻炼。于干预前后,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采用Frankl治疗依从性量表(FCS)评估其服药依从性。记录两组患者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MCCB中的工作记忆因子、操作速度因子及连线测试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等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段锦联合全病程护理有助于改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服药依从性并降低复发率。

    2025年06期 v.40;No.231 805-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体外反搏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运动耐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刘柳;黄孟孟;

    目的:探究体外反搏(ECP)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运动耐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单运动组和联合ECP组,每组各55例。在PCI后常规干预基础上,运动组患者行运动干预;联合ECP组患者行ECP联合运动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心率(HR_(max))、心输出量(CO)]、运动耐力[峰值摄氧量(Peak VO_2)、自觉疲劳程度量表(RPE)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负性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水平。结果:干预后,联合ECP组患者LVEF、HR_(max)、CO、Peak VO_2、6-MWD及SF-36评分均高于单运动组(P<0.05);RPE、HAMA、HAMD评分低于单运动组(P<0.05)。结论:ECP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和运动耐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6期 v.40;No.231 809-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应激反应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蒋梦桃;严丽洁;孙珊;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应激反应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给予的气腹压不同分为低压组和高压组,每组各40例。低压组给予12 mmHg气腹压;高压组给予14 mmHg气腹压。比较两组体温[气腹前(T0)、气腹后10 min(T1)、气腹后20 min(T2)、气腹后30 min(T3)、术毕5 min(T4)时核心体温及低体温发生率]、术后苏醒情况[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应激反应[T0、T1、T2、T3、T4时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1~T4时刻,低压组患者核心体温高于高压组(P<0.05);低体温发生率低于高压组(P<0.05);NE、Cor水平低于高压组(P<0.05)。低压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短于高压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用12 mmHg、14 mmHg压力建立气腹均可保障手术顺利开展。使用低CO_2气压(12 mmHg)建立气腹时,可减缓患者体温降低,降低低体温发生率,促进术后苏醒,且应激反应更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2025年06期 v.40;No.231 813-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