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研究

  • miR-139-3p靶向SPP1对肺癌A549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张令坤;康世荣;

    目的:探究微小RNA-139-3p(miR-139-3p)靶向分泌型磷蛋白1(SPP1)对肺癌A549细胞顺铂(DDP)耐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肺癌A549细胞构建DDP耐药细胞模型并进行耐药性鉴定,随后将具有耐药性的A549/DDP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139-3p过表达组、SPP1过表达组及SPP1敲低组。RT-qPCR检测细胞中的miR-139-3p和SPP1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SPP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等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及DDP耐药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9-3p与SPP1的靶基因结合。结果:A549/DDP细胞的IC_(50)值高于A549细胞(P<0.05),耐药指数(IR)值为3.877。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39-3p过表达组miR-139-3p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miR-139-3p过表达组相比,SPP1过表达组中SPP1表达量升高,SPP1敲低组中SPP1的表达量降低(P<0.05);与miR-139-3p对照序列处理组相比,SPP1过表达质粒转染组的SPP1蛋白水平呈现上调(P<0.05);而SPP1敲低组的蛋白表达较miR-139-3p过表达组出现下降(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39-3p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IC_(50)值降低(P<0.05);与miR-139-3p过表达组相比,SPP1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降低(P<0.05),IC_(50)值升高(P<0.05)。与miR-139-3p空白对照比较,野生型SPP1 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39-3p模拟物结合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P<0.05),突变型SPP1 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39-3p模拟物结合的荧光素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39-3p过表达组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miR-139-3p过表达组和SPP1敲低组比较,SPP1过表达组中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肺癌A549细胞过表达miR-139-3p或敲低SPP1可抑制A549/DDP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对DDP的敏感性,机制可能与AKT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25-1229+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白花蛇舌草多糖对皮肤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茜;姚丽萍;曾梦佳;杨文信;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多糖(HDP)对人皮肤鳞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5只BALB/cA-nu裸鼠建立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将造模成功(接种5 d肿瘤直径>4 mm)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Con组)、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花蛇舌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HDP-L、HDP-M、HDP-H),每组各5只。5-FU组腹腔注射10 mg/kg 5-FU;HDP-L、HDP-M、HDP-H组分别腹腔注射50、100、200 mg/kg HDP;Con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干预1个月。测定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质量、抑瘤率;HE染色观察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p-PI3K/PI3K、p-AKT/AKT。结果:HE结果显示,HDP各组和5-FU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坏死;与Con组比较,HDP-M组、HDP-H组、5-FU组瘤体体积、质量、Ki67阳性细胞数均降低(P<0.05),p-PI3K/PI3K、p-AKT/AKT、Bcl-2均降低(P<0.05),Bax均升高(P<0.001)。5-FU组的抑瘤率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HDP-H组抑瘤率均高于其余各HDP组(P<0.05)。与5-FU组比较,HDP-L组瘤体体积、质量、Ki67阳性细胞数均升高(P<0.05);HDP-L组、HDP-M组肿瘤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Bcl-2均升高(P<0.05),Bax均降低(P<0.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HDP能够有效抑制cSCC-A431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Bcl-2并上调Bax的表达有关。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30-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临床医学研究

  • 锥形束CT与传统螺旋CT在颞下颌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文硕;王欣;于译茜;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与传统螺旋CT(SCT)在颞下颌关节病(TMJ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4例疑似TMJD患者(168侧关节)为研究对象,均行CBCT和SCT检查。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宽度,评估髁突骨质侵蚀、骨质硬化、囊变、关节窝扁平化及骨赘形成的检出率,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症状+关节X线片+MRI)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等诊断效能指标。结果:CBCT与SCT测量左右侧关节间隙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对骨质侵蚀、囊变及骨赘的检出率高于SCT(P<0.05)。基于金标准,84例中最终确诊TMJD 75例,CBCT检出TMJD 73例,SCT检出TMJD 68例。CBCT对TMJD的真阳性率高于SCT(P<0.05)。CBCT诊断TMJD的敏感度、准确性均优于SCT(P<0.05)。结论:CBCT与SCT在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CBCT明显提升了TMJD早期骨质病变的检出能力,诊断准确性更高。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35-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马骏;严文琪;巩栋;韩生寿;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术治疗的150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水泥分布指数(DI),分为骨水泥充分弥散组(n=96)和骨水泥弥散不足组(n=54),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骨密度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骨水泥DI与VAS、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骨密度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P<0.05),且骨水泥充分弥散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弥散不足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后1周时均上升(P<0.05);术后1、3个月,骨水泥弥散不足组后凸Cobb角较术后1周时降低(P<0.05),而骨水泥充分弥散组后凸Cobb角无差异(P>0.05)。骨水泥充分弥散组术后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均低于骨水泥弥散不足组(P<0.05);与术后1周时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骨密度均上升(P<0.05),且骨水泥充分弥散组术后1、3个月点骨密度均高于骨水泥弥散不足组(P<0.05);骨水泥充分弥散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骨水泥弥散不足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水泥DI与VAS评分、后凸Cobb角、骨密度、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负相关;与椎体前缘高度正相关(P<0.05)。结论: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与PVP术后疼痛程度、椎体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39-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LUS评分联合外周血PCT、CRP及IL-6水平评估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王熙宇;廖芮;王中;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LUS)评分联合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于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09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24)、中度组(n=55)和重度组(n=30);依据预后结果分为存活组(n=68)和死亡组(n=41)。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LUS评分、外周血PCT、CRP及IL-6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预后结果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存活率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ARDS患者LUS评分及外周血PCT、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DS患者LUS评分及外周血PCT、CRP及IL-6水平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死亡组LUS评分、PCT、CRP、IL-6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LUS评分、PCT、CRP、IL-6、病情严重程度是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US评分及外周血PCT、CRP及IL-6水平及联合检测对ARDS患者死亡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781、0.864、0.856、0.982;敏感度分别75.61%、78.05%、90.24%、80.49%、92.68%,其中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LUS评分及外周血PCT、CRP、IL-6水平检测可有效评估ARD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4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压氧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脑梗死合并颅外段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王临风;周一凡;谢满意;聂耳;李中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支架植入术(CAS)治疗脑梗死合并颅外段血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82例脑梗死合并颅外段血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CA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肌力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肌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SE和MoC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CAS治疗脑梗死合并颅外段血管狭窄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提高患者肌力,对肢体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49-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纳布啡作为局麻药佐剂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研究

    王华娟;刘骐毓;刘静;李明明;宋满;李凤娟;郑孝振;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U-SFICB)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THA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为:100 mg罗哌卡因+生理盐水组(R组,n=26)、100 mg罗哌卡因+10 mg纳布啡组(LN组,n=25)、100 mg罗哌卡因+15 mg纳布啡组(MN组,n=25)、100 mg罗哌卡因+20 mg纳布啡组(HN组,n=25),各组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0 mL。各组患者均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U-SFICB,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各组患者术后4、8、12、24及48 h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术前12 h、术后12、24 h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启动时间及48 h舒芬太尼使用量;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记录术后48 h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24 h,与R组、LN组相比,MN组及HN组NRS评分更低(P<0.05);各时间点IL-6、TNF-α水平更低(P<0.05);IL-10水平更高(P<0.05);术后镇痛泵的启动时间更长(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使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P<0.05)。与R组、LN组、HN组相比,MN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均最短(P<0.05);术后48 h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15 mg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可显著延长老年患者THA术后U-SFICB的镇痛持续时间,且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最短,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53-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及其对眼部血流动力学、OCT参数的影响

    白艳;王峰;张勤;刘君;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单眼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康柏西普组(经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n=57)和雷珠单抗组(经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n=53)。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眼部血流动力学、OCT参数、并发症。结果:康柏西普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25%,高于雷珠单抗组的88.68%(P<0.05);康柏西普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眼动脉的PSV、EDV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高于雷珠单抗组(P<0.05);康柏西普组患者治疗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雷珠单抗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均能够有效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其中康柏西普疗效更佳,且其能改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安全性较高。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59-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无创低位产钳助产对单胎足月孕妇分娩出血量、分娩时间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

    张冬梅;冯颖;李亚光;

    目的:探讨单胎足月孕妇接受无创低位产钳助产对分娩出血量、分娩时间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助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01)。对照组产妇予以会阴侧切低位产钳助产;研究组产妇予以无创低位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会阴损伤情况、产后盆底肌力及并发症发生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和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0.87±0.17)h vs.(1.14±0.22)h、(3.97±0.62)d vs.(5.22±1.18)d、(227.59±72.54)mL vs.(273.82±89.25)mL,P<0.05];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22.77%vs.7.00%,P<0.05);会阴侧切和会阴Ⅱ裂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74%vs.39.00%、4.95%vs.4.95%,P<0.05];产后6周、12周和24周盆底肌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90%vs.21.00%,P<0.05)。结论:单胎足月孕妇接受无创低位产钳助产能有效降低产妇的分娩出血量,减少分娩时间,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63-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祛腐生肌散加减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帅;郭金玲;赵雪芳;冯江敏;尤明辉;王立波;王光娜;张坤;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祛腐生肌散加减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基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祛腐生肌散加减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中医症候评分、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平衡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上皮出现、腐肉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指标评分、干扰素γ(IFN-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4(IL-4)、IL-4/IFN-γ比值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祛腐生肌散加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可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炎症反应并调节免疫平衡,疗效高且安全性好。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67-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多感官整合训练协同虚拟现实辅助康复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李政;陈文翔;

    目的:探讨多感官整合训练协同虚拟现实(VR)辅助康复在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多感官整合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多感官整合训练协同VR辅助康复治疗,均持续干预12周。比较两组患儿感觉统合能力、行为问题因子[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CPRS-R)]、注意力状态[视听整合的持续性操作测试(IVA-CPT)]、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儿童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WeeFIM)]及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前庭平衡感觉、触觉防御功能、本体感觉、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因子的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注意力评估IVA-CPT量表听觉反应控制商数、听觉注意力商数、视觉反应控制商数、视觉注意力商数、综合尺度反应控制商数、综合尺度注意力商数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睁眼单脚站立时间、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平衡木行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WeeFIM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波幅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感官整合训练协同VR辅助康复可有效调节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感觉功能,减轻行为问题,提高注意力,提升平衡能力,改善大脑神经电活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71-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挽救及早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桑建;隋利军;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心肌挽救及早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PCI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予以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清B型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心肌挽救情况及PCI早期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减小(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NP、cTnI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均延长(P<0.05),且观察组APT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水肿心肌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可挽救心肌体积和心肌挽救指数(MSI)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早期MACE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的心肌挽救效果,降低早期MACE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76-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对围绝经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氧化应激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马洁;付敬之;郭宁宁;刘忠超;

    目的:探讨司美格鲁肽联合恩格列净对围绝经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氧化应激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96例围绝经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二甲双胍联合恩格列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尿酸、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氧化应激指标[脂质过氧化氢(LH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PG、2hPG、HbA1c、TC、LDL-C、血尿酸、Homa-IR、LH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治疗围绝经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较好,能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优化糖脂代谢,改善机体炎症及应激状态,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80-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应用

    陈小艳;邢艳;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B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52例SLE患者(SLE组)、36名体检健康者(HC组)及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对象外周血B细胞各亚群细胞[B1细胞、滤泡性B细胞(FOB)、调节性B细胞(Breg)、年龄相关性B细胞(ABC)]占比;ROC曲线分析单个及多个B细胞亚群组合对SLE的诊断效能。同时收集SLE患者的SLE活动度评分(SLE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与C4、免疫球蛋白及多种自身抗体等临床资料,分析B细胞亚群占比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比较,SLE组B1、Breg和ABC细胞占比增高(P<0.05),FOB降低(P<0.05);与RA组比较,SLE组B1和Breg增高(P<0.05),FOB降低(P<0.05);RA组与HC组各亚群细胞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各B细胞亚群均对SLE有一定诊断效能,多个亚群组合对SLE的诊断效能更高,11种组合方式诊断SL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0.892(P<0.05),其中AUC最高的是ABC+B1+Breg+FOB组合。相关性分析显示,ABC亚群占比与ESR正相关(P<0.05,r=0.403);Breg与补体C3水平负相关(P<0.05,r=-0.421),与抗双链DNA抗体(ds-DNA)正相关(P<0.05,r=0.488),与线粒体2型抗体正相关(P<0.05,r=0.604),与SLEDAI正相关(P<0.05,r=0.353);ABC与FOB在SLE组中负相关(P<0.05,r=-0.571),而在HC及RA组中二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B细胞亚群分布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单个或多个指标联合对SLE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亚群分布与临床和实验室多种指标相关,提示可能具有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价值。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85-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多模态超声心动图与血清学指标构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因素的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

    温盼;张又红;王豪;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心动图参数联合血清学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并构建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选取80例行PCI手术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0)和非MACE组(n=50)。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查影响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对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多模态超声心动图与血清学指标构建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高)、Killip分级Ⅲ~Ⅳ级、多支冠脉病变、TIMI血流分级<2级、BNP(高)、LDL-C(高)、LVEF(低)、WMSI(高)均是影响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5)。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敏感度为93.16%,特异度为90.83%。结论:基于多模态超声心动图参数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能有效预测AMI患者PCI术后MACE风险,具有较高临床指导价值。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91-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横T形截冠法拔除术与骨凿劈冠法拔除术治疗下颌水平阻生齿的疗效比较

    蓝博;徐会;夏艺倩;

    目的:探讨横T形截冠法拔除术与骨凿劈冠法拔除术治疗下颌水平阻生齿的疗效。方法:纳入134例下颌水平阻生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骨凿劈冠法拔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横T形截冠法拔除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面部肿胀程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开口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面部肿胀程度、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开口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7 d,观察组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观察组IL-6、TNF-α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骨凿劈冠法拔除术,采用横T形截冠法拔除术治疗下颌水平阻生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且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有助于促进术后创口愈合,安全性较好。

    2025年10期 v.40;No.235 1296-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永军;孙华东;王鹰;

    目的: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CS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MMA栓塞治疗;B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时硬膜下血肿厚度;手术及术后康复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吸收率、中线改善程度)。术后3个月,根据CSDH是否复发分成复发组、非复发组两个亚组,分别为15、85例。对两亚组基础临床信息、术前中线偏移、治疗方案、中线改善程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天数、糖皮质激素治疗天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中性粒细胞进行比较;为系统剖析CSDH患者复发的潜在因素,采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开展多变量统计建模。结果:A组患者血肿厚度组内比较: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B组患者血肿厚度组内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高于B组;术后3个月,硬膜下血肿厚度A组低于B组,两组组间、时点及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低于B组;血肿吸收率、中线改善程度A组高于B组(P<0.05)。非复发组术前血肿体积、术前中线偏移、手术时间低于复发组,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患者占比高于复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体积、术前中线偏移是影响CSDH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受MMA栓塞治疗是影响CSDH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MMA栓塞术可减少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促进术后血肿吸收,改善患者脑中线偏移情况;同时MMA栓塞治疗、术前血肿体积、术前中线偏移是影响CSDH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0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耳内镜下清理并涂布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

    谈旻星;林志强;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清理并涂布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FOE)的疗效。方法:纳入102例FOE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耳内镜下清理并涂布曲安奈德益康唑治疗;研究组予以耳内镜下清理并涂布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症状评分改善情况、真菌转阴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和真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耳部瘙痒、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症状评分和曲霉菌、念珠菌阳性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停药4周、8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停药2周的复发率为4.00%,与对照组的10.5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内镜下清理并涂布联苯苄唑乳膏可提高FOE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05-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腹腔镜折叠式缝合对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子宫肌层厚度、月经周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赵一;侯颖;韩丹;

    目的:探究腹腔镜折叠式缝合对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子宫肌层厚度、月经周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宫腔镜组及宫腹腔镜联合组,每组各42例。宫腔镜组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腹腔镜联合组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下折叠式缝合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期时间、妊娠状况、憩室深度、憩室长度及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改善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腹腔镜联合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宫腔镜组(P<0.05)。术后6个月,宫腹腔镜联合组术后经期时间水平低于宫腔镜组(P<0.05)。宫腹腔镜联合组妊娠率及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改善率均高于宫腔镜组(P<0.05)。术后1个月,宫腹腔镜联合组憩室深度及憩室长度水平均低于宫腔镜组(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与宫腹腔镜联合下折叠缝合术均对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应用折叠式缝合术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但该手术方式利于加快患者月经改善,对憩室修补效果更佳,有助于提高妊娠率。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09-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模型构建

    韩裕;彭万胜;夏群;贾文婷;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322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诊断标准是否并发大叶性肺炎分为并发组(n=179)和非并发组(n=143)。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入院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信息。比较两组患儿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MPP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构建其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22例患儿中179例并发大叶性肺炎,发生率55.59%(179/322)。与并发组相比,非并发组年龄更大(P<0.05),发热持续时间≥7 d、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累及肺叶数≥2个肺叶的比例及PCT、D-二聚体、CRP、ESR、LDH水平均更高(P<0.05),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时间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持续时间≥7 d(OR=1.752,95%CI:1.324~2.319)、高水平CRP(OR=2.433,95%CI:1.529~3.871)、高水平LDH(OR=1.933,95%CI:1.377~2.713)、合并胸腔积液(OR=3.504,95%CI:1.535~7.998)及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时间长(OR=2.591,95%CI:1.408~4.766)均是MPP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敏感度为85.47%,特异度为87.41%。结论:发热持续时间、CRP及LDH水平、胸腔积液及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时间均与MPP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密切相关,以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13-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临床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子宫肌瘤发生风险的临床研究

    方春玲;唐能欢;胡莉;胡辉权;徐凡;

    目的: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其他临床特征评估子宫肌瘤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和184名正常人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收集资料的不同时间段,分为训练集(n=192)和验证集(n=296)。通过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其他五个临床特征构建5种机器学习(ML)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并通过外部验证进行模型验证。结果:五个机器学习模型都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在模型的外部验证中,相比于其他的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AUC=0.941,95%CI:0.927~0.969,敏感度为0.968,特异度为0.801,Brier评分为0.148)展现出了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他五种临床特征相结合展现出良好预测子宫肌瘤发生的潜力,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能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18-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李秋霞;马迎春;范金银;范波;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ICP的相关性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30例ICP患者设为病例组;另选取327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维生素D水平、肝功、围产结局,并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水平对病例组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对象年龄、产次、既往ICP病史、症状、肝功、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的孕次、孕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孕晚期血清维生素D与总胆汁酸(TBA)负相关(r=-0.204,P<0.001)。ICP患者中,不良妊娠结局组孕妇孕晚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无不良妊娠结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孕晚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结论:病例组孕妇孕晚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孕妇,且维生素D与TBA负相关。病例组孕妇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在孕期应适当加强补充维生素D。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23-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胎龄≤32周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测模型

    高阳;潘亮;刘前芳;李倩;崔新萍;曾燕;

    目的:构建胎龄≤32周的低出生低体质量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早期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胎龄≤32周且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价其效果。利用Bootstrap重复抽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校准度评价,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该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共纳入260例早产儿,其中BPD组79例;非BPD组18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母分娩前未规律使用激素(OR=3.317,95%CI:1.377~7.990)、胎龄(OR=0.528,95%CI:0.401~0.69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3.175,95%CI:1.529~6.593)、机械通气(OR=2.537,95%CI:1.215~5.300)是胎龄≤32周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生后早期BPD风险的列线图模型,AUC为0.836(95%CI:0.784~0.887),界值为0.293时,敏感度为0.810(95%CI:0.724~0.897),特异度为0.779(95%CI:0.719~0.839),提示模型鉴别能力良好;利用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显示当建模队列的阈值概率为10%~70%时,进行临床预测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孕母分娩前未规律使用激素、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机械通气的胎龄≤32周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BPD的风险增加;可视化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对临床医生早期识别BPD提供了直观工具。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28-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Ang-1、CC-16水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姚远;王悦;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水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病情的关系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6例A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41)、中度组(n=65)与重度组(n=30);并按28 d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115)与死亡组(n=21)。比较各组血清Ang-1、CC-16水平差异,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RDS新生儿28 d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ng-1、CC-16水平及其联合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Ang-1水平更低(P<0.05),CC-16水平更高(P<0.05)。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清CC-16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清Ang-1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胎龄(OR=0.853)、5 min Apgar评分(OR=0.802)及血清Ang-1(OR=0.702)、CC-16(OR=2.389)均为ARDS新生儿28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Ang-1、CC-16水平对ARDS新生儿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0、0.734;二者联合的AUC为0.788,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血清Ang-1、CC-16均与ARDS新生儿病情相关,可作为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33-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潘岳峰;张大卫;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非增殖期DR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分别予以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对照组)及复方血栓通软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观察组),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出血面积、眼底渗出面积、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目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DRSS)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80.00%vs. 60.00%,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CVA更高(P<0.05),眼底出血、渗出面积、CMT、DR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P<0.05),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目更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ET-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复方血栓通软胶囊治疗非增殖DR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视力,减轻微血管损伤和出血、渗出等眼底病理改变。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37-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塞来昔布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高泰嵩;叶军英;李宝玉;刘妍;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91)与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予以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塞来昔布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精神症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认知功能[可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4%vs.76.67%,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阳性因子评分、阴性因子评分和PANSS总分均更低(P<0.05);RBANS评分更高(P<0.05);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提高疗效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水平有关。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42-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宫腔镜联合穴位敷贴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疼痛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刘姗;陈学婷;董莉;

    目的:观察宫腔镜联合穴位敷贴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疼痛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宫腔镜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接受穴位敷贴治疗,治疗2 d。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因子[P物质(SP)、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LT)]水平、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术后6 h、1 d、2 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d,两组SP、NE均高于术前1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及2 d,两组GAS均低于术前1 d,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MLT均高于术前1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联合穴位敷贴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疼痛有较好缓解作用,且能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46-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刘雪瑜;林珍;欧阳山丹;杜江涛;徐昕;林利仙;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血栓(LV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29例AMI后LV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华法林组(初始剂量2.5 mg, 1次/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利伐沙班组(10 mg, 1次/d)、达比加群组(110 mg, 2次/d),每组各43例。对比三组患者3个月内LVT溶解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Ⅰ(cTnⅠ)]、肝功能指标。结果: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LVT溶解率高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MACE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P<0.05);治疗后7 d、1个月,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心肌酶谱指标CK-MB、LDH、cTnⅠ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ALT、AST、T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在治疗AMI后LVT患者的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华法林,以上两种药均可促进LVT溶解,降低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促进心肌功能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50-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短篇与个案

  • 1例极高危高血压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个案分析

    杨茂誉;苏美;

    <正>1 病历资料患者,女,72岁,主因“间断头晕42年,加重8 d”于2020年12月9日以“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患者高血压病史40余年,服药控制,近日血压波动较大,最高达205/120 mmHg。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54-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护理

  •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干预模式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焦虑抑郁水平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王云婷;王萍萍;薛峰杰;刘明;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干预模式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焦虑抑郁水平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均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焦虑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及生活质量[癌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结果: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UPPH、QLQ-C30中各项评分均更高(P<0.05);SAS、SDS及CFS中各项评分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干预模式可提高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焦虑抑郁及癌因性疲乏水平,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40;No.235 1357-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