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研究

  • EV71感染人胶质瘤细胞U251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

    文娟;熊明霞;刘正芸;王欢;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EV71感染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蛋白表达谱变化,探讨EV71感染导致U251细胞病变的潜在分子特征。方法:将MOI=0.1的EV71病毒接种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构建体外感染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衣壳蛋白VP1表达;基于高通量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细胞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EV71感染U251细胞后呈现典型CPE;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存活率明显下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EV71感染后VP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蛋白质组学鉴定到6 326个蛋白质,其中103个表达上调;106个表达下调。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溶酶体通路(下调)、抗原处理和呈递(下调)及代谢通路(上调)。结论:EV71感染改变了U251细胞的蛋白表达谱,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溶酶体和抗原呈递功能,以及激活细胞代谢等通路相关。

    2025年09期 v.40;No.234 1089-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miR-126-3p靶向BCL2促进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许曾 ;程侨凤 ;侯维 ;何欣蓉 ;

    目的:探讨miR-126-3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预测miR-126-3p的下游靶基因,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培养肺腺癌细胞PC9和A549,将miR-126-3p inhibitor、pcDNA3.1-BCL2和si-BCL2转染至A549和PC9细胞中,分为miR-126-3p inhibitor组和inhibitor NC组、pcDNA3.1-BCL2组和pcDNA3.1组、si-BCL2组和miR-126-3p inhibitor+si-BCL2组。采用RT-qPCR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量,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PC9和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6-3p和BCL2的结合关系。结果:BCL2为miR-126-3p的靶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揭示了与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关键功能和通路。RT-qPCR显示,miR-126-3p在肺腺癌细胞中相较于正常肺上皮细胞过表达(P<0.05),而BCL2在肺腺癌细胞中相较于正常肺上皮细胞低表达(P<0.05),抑制miR-126-3p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miR-126-3p inhibitor组迁移率及侵袭率低于inhibitor NC组(P<0.05);pcDNA3.1-BCL2组迁移率及侵袭率明显低于pcDNA3.1组(P<0.05);miR-126-3p inhibitor+si-BCL2组迁移率及侵袭率高于miR-126-3p inhibitor组(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蛋白发现,miR-126-3p inhibitor组蛋白高于inhibitor NC组(P<0.05),miR-126-3p inhibitor+si-BCL2组蛋白低于miR-126-3p inhibitor组(P<0.05)。结论:miR-126-3p通过靶向BCL2促进肺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025年09期 v.40;No.234 1095-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分析美洲大蠊提取物多靶点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的机制

    刘佳齐;高倩;廖俊蕾;刘瑜;王城;

    目的:整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系统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治疗神经母细胞瘤(NB)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ubMed和CNKI数据库检索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核心成分,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潜在靶点,OMIM、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分析NB相关靶点并用微生信平台确定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合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评估该提取物对NB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评估该提取物对NB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出美洲大蠊提取物中17种肽类活性成分及323个NB治疗潜在靶点,富集分析表明其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等关键信号网络发挥作用。分子对接证实核心成分等与核心靶点具有稳定结合能力。CCK-8实验显示该提取物显著抑制NB细胞增殖,且对正常细胞无显著毒性,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克隆形成能力,促进NB肿瘤细胞凋亡。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协同,抑制NB细胞增殖,促进NB细胞凋亡。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05-11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医学研究

  • 骨质疏松症与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刘婷婷;何清华;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骨密度筛查的4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骨密度(BMD)测量T值结果,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119)和非骨质疏松组(n=32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腰椎(L_1-L_4)BMD、尿酸(UA)、血糖(GLU)、血脂等指标水平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L_1-L_4 BMD、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总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是诱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对骨质疏松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骨质疏松的效能较高。结论:在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中,总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是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指标联合预测骨质疏松的效能较高。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14-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阿魏酸哌嗪联合泼尼松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骨代谢及血脂的影响

    张平平;张波;李静;孙守举;

    目的: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泼尼松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球蛋白、骨代谢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泼尼松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阿魏酸哌嗪联合泼尼松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肝肾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量水平]、骨代谢[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及25-羟维生素D水平]、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IgA、IgG、IgM、BGP、25-羟维生素D及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Cr、BUN、24 h尿蛋白量、PTH、TC、TG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魏酸哌嗪联合泼尼松治疗有利于调节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骨代谢紊乱及肾功能,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安全性较好,整体疗效好。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19-112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1~2024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郭杨柳;刘婧;胡丹阳;岳瑾熙;谢宁;廖涛;张红;

    目的:了解2021~2024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细菌构成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细菌菌株和药敏试验结果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2021~2024年共分离非重复菌株38 42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1 769株,占30.6%;革兰氏阴性菌26 654株,占69.4%。分离菌数量占前五位的标本类型是痰液、脓液、尿液、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出数量占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总检出率为32.0%。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5%,未分离出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0.5%和2.8%;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4%、7.0%和5.4%;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和56.6%。结论:2021~2024年分离菌构成及耐药率变化不大,但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上升,应持续监测,并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和院感防控。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23-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何满珠;李境;潘如;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 0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roMisE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患者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 056例患者中,ProMisE分子分型为MMRD 384例,占比36.36%;POLE EDM亚型72例,占比6.82%;p53abn 96例,占比9.09%;p53wt 504例,占比47.73%。其中p53wt的比例较POLE EDM及p53abn更高(P<0.05)。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阳性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糖类抗原(CA125、CA199)均呈正相关关系(r=0.572、0.641、0.778、0.804;P=0.002、0.002、0.002、0.001),与年龄、WBC、ANC均无明显相关性(r=0.119、0.251、0.187;P=0.104、0.573、0.311)。结论: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CA125、CA199具有紧密的关联,与其他临床特征无明显联系,值得临床关注。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30-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上皮性钙粘素、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常丽珍;赵芳芳;杨达;

    目的:探究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中上皮性钙粘素(E-cadher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6例BCC患者的标本作为BCC组,并纳入同期收集80例SCC患者的标本作为SCC组,所有标本均已明确诊断,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内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法评估其与生存预后关系。结果:BCC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58.33%,高于SCC组的42.50%(P<0.05);BCC组cyclin D1为30.21%,低于SCC组的60.00%(P<0.05)。E-cadherin阳性与分化程度正相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cyclin D1阳性与分化程度负相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访1年后,E-cadherin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于阴性者(P<0.05);cyclin D1阳性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短于阴性者(P<0.05)。Ⅰ-Ⅱ期E-cadherin阴阳患者生存期无差异(P>0.05),III期阳性者长于阴性者(P<0.05)。Ⅰ-Ⅱ期cyclin D1阳性患者生存期短于阴性者(P<0.05),III期的阳性与阳性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BCC和SCC中,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提示E-cadherin高表达且cyclin D1低表达,预示BCC/SCC患者相对较好的预后,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34-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老年人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的锥形束CT分析

    景亚楠;杨璇;李丹;王燕一;韩小东;孙强;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估下颌前磨牙中C形根管和根面沟(RG)的发生率及分型,并探讨这些特征与性别、双侧对称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72例60~70岁患者的CBCT图像,分析其下颌前磨牙中C形根管和根面沟的发生率、类型和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形根管检出率(12.5%)高于下颌第二前磨牙(0.93%)(P<0.05)。在牙根颈部1/3区域,84.29%的根管呈现C4型特征。在牙根中部(65.71%)和根尖1/3区域(34.29%),C2型根管的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沟发生率(13.85%)高于下颌第二前磨牙(3.08%)(P<0.05)。结论:相较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中C形根管和根面沟的发生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双侧对称性。性别因素并未影响这些特征的发生率。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CBCT在临床评估牙根复杂解剖结构方面显示出更高的精确度和效率。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39-1142+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态监测抗凝蛋白活性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疗效的纵向关联分析

    梁柳如;温庆辉;黄瑞莹;张志斌;黎志勤;凌东波;

    目的:探讨抗凝蛋白(AT、PC、PS)活性动态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抗凝疗效的纵向关联。方法:纳入220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标准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T_0)、治疗1周(T_1)、1个月(T_2)、3个月(T_3)动态监测AT、PC、PS活性及血栓体积、静脉阻塞率、侧支循环、静脉壁厚度、血流速度,采用线性混合模型(LMM)和COX回归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统计220例DVT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并将其分为无效组(31例)、有效组(189例)。有效组患者年龄、治疗延迟时间、遗传性易栓症家族史占比、合并症数≥2种占比均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AT、PC、PS活性在T_1~T_3均持续上升,T_3达峰值(P<0.05),而无效组各时间点活性均无统计学变化(P>0.05);T_1时,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在T_1~T_3期间血栓体积、静脉阻塞率及静脉壁厚度持续下降(P<0.001),侧支循环分级与血流速度同步提升(P<0.001);无效组在T_1~T_3期间影像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MM模型结果显示,AT、PC、PS与DVT抗凝疗效的混合暴露与AT、PC、PS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T活性≤70%、PC活性≤65%及PS活性≤55%均是DVT患者抗凝疗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态监测AT、PC、PS活性可早期预测抗凝疗效,活性恢复不足与血栓消退延迟相关,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43-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肾功能指标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刘黎 ;邓瑶 ;曾磊 ;肖秋杰 ;

    目的:探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肾功能指标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血管疾病分为脑血管事件组(n=26)和非脑血管事件组(n=10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肾功能指标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肾功能指标对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脑血管事件组患者Cr、Cys-C、β2-MG、ACR水平高于非脑血管事件组(P<0.05);eGFR低于非脑血管事件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Cr(OR=1.148)、β2-MG(OR=2.073)、ACR(OR=1.018)均是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Cys-C、β2-MG、ACR水平与脑血管疾病正相关(P<0.05);eGFR与脑血管疾病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β2-MG、ACR联合预测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95%CI:0.915~0.994),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0.8%。结论:Cr、Cys-C、β2-MG、ACR和eGFR与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相关;Cr、β2-MG、ACR升高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脑血管疾病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48-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艾司氯胺酮复合ESPB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陆志芳;陆萍;季利江;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8例患者按麻醉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行ESPB,并予以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在切皮前,观察组予以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术中按0.25 mg·kg~(-1)·h~(-1)剂量输注,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24和48 h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并统计两组镇痛泵按压次数;于术前1 d和术后1、2 d分别对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于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24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d,观察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和IL-6水平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ESPB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不仅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还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术后睡眠,且安全性好。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52-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步手法按摩辅助尿激酶溶栓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霍鹏飞;张敬涛;王军辉;赵瑞丽;张晶晶;鲁华;

    目的:评价四步手法按摩辅助尿激酶溶栓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初步探讨治疗机制。方法:将1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AVF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尿激酶溶栓联合四步手法按摩治疗(n=54);对照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n=54)。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炎性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溶通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人均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瘘口内径和内瘘处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血栓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长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低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步手法按摩辅助尿激酶溶栓可缩短AVF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栓溶通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增强凝血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56-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患者血清miR-10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刘首娟;张娅;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微小RNA-101(miR-101)表达的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为CIN组;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miR-101表达及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01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患者血清miR-101相对表达量为(0.48±0.14),相比CIN组(0.93±0.17)或对照组(1.01±0.19)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HPV感染和血清miR-101水平是宫颈癌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01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95%CI:0.829~0.929)。血清miR-101与在宫颈癌患者不同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管浸润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01对宫颈癌病理分期(AUC=0.792)、淋巴结转移(AUC=0.755)、血管浸润(AUC=0.730)均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miR-101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且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相关,可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标志物。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61-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联疗法加用瑞巴派特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的疗效研究

    韩爱娜;王明;吴美英;崔红霞;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加用瑞巴派特联合益生菌治疗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四联治疗,n=60)和联合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联合益生菌治疗,n=60)。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肽类胃肠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肾上腺髓质素(AM)]、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胃镜下组织病理学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MTL、Gas及A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S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胃黏膜表皮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阳性胃溃疡患者接受瑞巴派特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提高Hp根除率,并改善胃肠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减轻胃黏膜表皮损伤,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65-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分析

    尹瀚浚;张新;徐凡;刘涛;蒋亚洲;

    目的:分析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307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尿-半乳糖含量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乳糖不耐受组(n=59)和乳糖耐受组(n=248)。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64.1%(198/307);乳糖不耐受发生率19.22%(59/307);乳糖酶缺乏新生儿乳糖不耐受发生率29.8%(59/198)。日龄是新生儿发生乳糖不耐受的保护因素,有家族史、早产、配方奶喂养、肠内感染、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贫血是新生儿发生乳糖不耐受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敏感度为0.770,特异度为0.949,最佳约登指数为0.13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9.671,P>0.05。结论: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高危因素众多,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建议临床根据影响因素尽早合理使用干预措施,以改善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69-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屈孕酮与炔诺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疼痛缓解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对比研究

    沈承承;崔玉倩;仲宝;

    目的:研究地屈孕酮与炔诺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疼痛缓解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31,地屈孕酮)、B组(n=33,炔诺酮)及C组(n=34,地屈孕酮+炔诺酮)。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临床症状(阴道出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9%,B组总有效率为75.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治疗后,各组盆腔痛、痛经及性交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C组低于A、B两组(P<0.05),但A、B两组上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下降,以C组下降最为显著,且C组阴道出血时间较A、B两组均缩短(P<0.05);A、B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复发率为2.94%,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地屈孕酮、炔诺酮均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但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佳,更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子宫内膜情况,缩短阴道出血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74-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研究

    徐凤凤;吴瑞;金龙涛;周敬杰;

    目的:探究肌筋膜牵伸放松训练(MSRE)联合作业疗法(OT)应用于痉挛型脑瘫(SC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O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OT组使用OT对患儿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MSRE联合OT对患儿进行医治,治疗周期均为8周。评估OT组和联合组患儿治疗后的上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分析治疗前后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发育商(DQ)、粗大运动功能(GMFM88)发育能力测评、语言发育能力测评以及上肢精细运动能力(FMFM)测评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ROM值、DQ值5个能区测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测评、语言发育能力测试、FMFM能力5项测试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上述评分均高于OT组(P<0.05);10 m步行测试(10MWT)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OT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肢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OT组的56.00%(P<0.05)。结论:MSRE联合OT对SCP患儿的PROM值、DQ值、运动发育能力、语言发育能力、肌张力、上肢精细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对其预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7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布比卡因脂质体局部浸润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加速康复效果的研究

    龙元元;谌勇;许家祥;叶成利;刘帝美;郭绍慧;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局部浸润对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疼痛的影响和康复促进效果。方法:选取80例拟行TH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使用罗哌卡因100 mg+肾上腺素0.1 mg+地塞米松5 mg镇痛;研究组使用布比卡因脂质体溶液局部浸润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下研究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更低(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曲马多救援镇痛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首次接受曲马多救援镇痛的时间迟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和72 h,研究组患者Qo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比卡因脂质体局部浸润可以更好地缓解THA术后患者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83-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肺平均碘浓度与灌注缺损体积百分比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

    周牧野;朱林;梁啸寒;郭飞;

    目的:探讨能谱CT全肺平均碘浓度(MeanIP)及灌注缺损体积百分比(PDVR)对急性肺栓塞(APE)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0例经能谱CT扫描确诊为AP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高危组(n=14)、中高危组(n=30)和中低危组(n=36)。比较三组患者临床及能谱CT资料,构建预测中高危及以上组的能谱参数Logistic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能谱参数的MeanIP、PD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anIP、PDVR及MeanIP+PDVR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822、0.810和0.887;DeLong检验显示,MeanIP+PDVR预测模型与MeanIP或PDVR预测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anIP+PDVR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结论:MeanIP结合PDVR可有效预测APE的危险分层,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87-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杨黎黎;邓蓉;张枭;王建强;王艳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5例T2DM合并HL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n=55)与中度组(n=40),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LAP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轻度组与中度组相比,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TG、LDL-C、Fib均为T2DM合并HLAP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LDL-C、Fib预测T2DM合并HLAP患者病情加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7、0.865、0.853。结论:T2DM合并HLAP患者中凝血功能、血脂水平变化对病情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中TG、LDL-C、Fib可作为重点监测指标,帮助临床及时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及时制定或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结局。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91-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联合经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赵珺玥;李梦瑶;周鹏;王天晓;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TC)患者应用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联合经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RL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术(TT)治疗,根据术中所采取的RLN解剖及显露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8,传统术式+动脉显露RLN法)与研究组(n=42,采取精细化被膜解剖+环甲隙显露RLN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甲状旁腺功能指标[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问卷(UW-QOL)]及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磷均较术前升高(P<0.05);血钙、PTH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磷低于对照组(P<0.05);血钙、PTH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研究组UW-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细化被膜解剖+环甲隙显露RLN法治疗分化型TC的手术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保护甲状旁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其生活质量。

    2025年09期 v.40;No.234 119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组织氧分压结合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目标治疗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李国平;杨林;符江;李之令;

    目的:分析脑组织氧分压(PbtO_2)结合颅内压(ICP)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多发伤目标治疗的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78例sTBI合并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接受ICP监测治疗,n=39)和观察组(接受ICP联合PbtO_2监测治疗,n=39)。比较两组脑相关参数,并分析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7 d内ICP、颅内高压占比、甘露醇使用总量均低于对照组,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占比、6个月累计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btO_2值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PbtO_2结合ICP监测下在sTBI合并多发伤治疗中具有显著价值,可较好反映患者脑部缺氧缺血状态,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改善作用。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0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完全腹腔镜下三步法切除门脉高压性巨脾的临床应用研究

    阿木金刚;李坚;王良波;魏恒明;曹钰;郭兵;李明月;刘宇;程祥云;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三步法在门脉高压性巨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下切除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性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采用完全腹腔镜下三步法切除巨脾(n=20);B组采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术切除巨脾(n=30)。比较两组患者切除脾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重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自体血液回收率、备用外源血输注率和腹腔镜中转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与B组相比,A组切除脾脏手术时间更短(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腹腔镜中转率、异体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标本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自体血液回收率、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血管离断方法切除巨脾,术中出血风险高,手术时间长,操作技术难度大。完全腹腔镜下三步法切除门脉高压性巨脾操作更加简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少,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05-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桩核材料在牙体残根残冠修复中的应用及对边缘密合度、咀嚼功能的影响

    陈洁;蔡雅婷;

    目的:探讨两种桩核材料在牙体残根残冠修复中的应用及对边缘密合度、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牙体残根残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纤维组和金属组,每组各59例。纤维组患者予以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治疗;金属组患者予以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治疗,修复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边缘密合度(USPHS修复分级)、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牙周健康[牙龈指数(GI)评分、菌斑指数(PLI)评分及牙周袋深度(PD)]、生活质量[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修复2年后,纤维组患者优良率、USPHS修复分级、咬合力、咀嚼效率均优于金属组(P<0.05);GI及PLI评分、PD、OHIP-14量表的疼痛不适、功能受限和能力受限维度评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金属组(P<0.05)。结论:相较于铸造金属桩核,玻璃纤维桩核在牙体残根残冠修复中具有更优的修复效果和边缘密合度,能有效改善咀嚼功能、牙周健康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1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短篇与个案

  •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伴既往EB病毒感染1例

    钟春燕;黄琴;代荣涛;杜经纬;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盗汗4个月,鼻部糜烂1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伴轻微咽痛、食欲下降及饮水反流,伴体重下降,双侧鼻腔轻微阻塞。1个月前挖鼻后发现鼻小柱处糜烂,糜烂逐渐扩大至双侧鼻前庭,伴鼻部疼痛及鼻部流脓臭分泌物,无鼻出血,无咳嗽咳痰,无听力下降及耳鸣,无腹痛腹泻等。患者未予以重视,病情逐渐加重,急诊来院治疗。诉5年前EB病毒肝炎病史,治疗后痊愈;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16-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丙戊酸钠致癫痫患儿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

    李玉婷;左莹;

    <正>丙戊酸钠又名德巴金(Sodium Valproate,VPA),为广谱的抗癫痫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人及儿童癫痫治疗,同时也用于儿童偏头痛、热性惊厥、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VPA相对于其他抗癫痫药,如乙琥胺、拉莫三嗪等较为安全~([1]),但仍有不良反应出现。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血液系统等~([2])。本例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为VPA的罕见不良反应。1病例资料患儿,女,2016年1月2日出生,就诊时5岁,主因“发现愣神10+d”于2021年1月11日到本院就诊。家属诉患儿近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愣、失神”,每次发作时患儿会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双眼呆滞、呼之不应,呈茫然状态,对周围环境和外界刺激无反应。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18-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护理

  • 基于ERAS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吴琼;方曙静;王广玲;张思齐;冯慧;宋寒梅;

    目的:探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不同分对照组(n=84)与观察组(n=84)。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ERAS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OD发生情况(发生率、持续时间)、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 d总睡眠时间、POD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麻醉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OD发生率(26.19%vs. 10.71%,P<0.05)更低;POD持续时间[(3.70±0.95)d vs.(2.37±0.72)d,P<0.05]更短。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8%vs. 8.3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dVAS评分更低[(4.26±1.04)分vs.(2.61±0.75)分,P<0.001];术后1 d总睡眠时间[(3.71±0.72)h vs.(5.30±0.64)h,P<0.001]更长。观察组POD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11.90%vs. 3.57%,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4.11±0.97)h vs.(2.55±0.68)h]及住院时间[(7.64±1.53)d vs.(6.76±1.28)d]均更短(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并减少POD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2025年09期 v.40;No.234 122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